失智,會讓人失去「自我」嗎?

OT Yen
9 min readMar 24, 2021

--

一般的老化、失能的過程,即會造成職能的剝奪、社交的孤立和自我價值的喪失,對年長的失智症患者來說,隨著認知功能和日常自理能力的退化,疾病對於生活及職能的影響更是讓人無法想像。

失智症(Dementia)分為幾種類型,今天先不細談病理,我們要直接從病人主觀所感受到的變化、表現出的行為,來簡介一下失智認知退化的病程:

  1. 在達到確診標準前,會有一段臨床前期(Preclinical Stage)的階段,會表現出相當輕微但可察覺的認知功能退化(Mild Cognition Impaired, MCI),但是並不會影響到生活,一切大致如常。
  2. 失智症的初期(Mild Stage),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大致上仍可以維持獨立,但會開始「感到有些不對勁(“Feel something wrong.”)」。因為仍保有不錯的認知功能、開始認識這個疾病,初期失智症的患者很容易對於自身的病況、對於未來的發展,感到焦慮、憂鬱,開始感覺自己的人生和健康,即將要失去控制。
  3. 失智症的中期(Moderate Stage),患者的生活開始需要依賴他人,開始感覺到「自己即將要失去些什麼(“Start losing things.”)」,他們也會因為察覺到自己對他的人依賴提升、自主能力下降,而變得較為情緒化、焦慮,社交變得退縮、影響自尊,有時會開始出現妄想,影響自尊及社交能力。
  4. 失智症的後期(Severe Stage),患者的生活將需要完全依賴他人照顧,他們會失去人事時地的定向感、變得容易躁動。照顧者或家人朋友試著與他們接觸時,常常得面臨讓人心碎的情況,因為他們可能不再認得人,也容易因為環境的刺激、社交的互動感到緊張焦躁,互動過程中更容易出現一些較情緒化的言語(“Go away. Who are you?”),妄想和無意義遊走的表現會變得更多。
  5. 到了失智症的末期(Late Stage),患者將會完全臥床,且失去溝通的能力,從外在的角度而言,似乎也完全地失去了自我意識。

長照機構與失智症患者的職能剝奪

在美國,長照機構( Long- Term Care Institutions, LTC)主要提供健康狀況較為複雜、無法在家中獲得適當照顧及維持健康的病人,長時間、高密集性的醫療服務。失智症患者就屬於需要長時間、高密集性醫療照護的族群,而且對於專業醫療照護的依賴程度,會隨著病情的進展而越來越高。

然而,長期居住在長照機構中的失智症患者,隨著對於「自我」的意識及掌控能力逐漸下降,在長照機構每日的常規治療和重複的作息中,非常容易面臨嚴重的職能剝奪(Occupational Deprivation),他們的自主能力也常成為機構化(Institutionalized)下的犧牲品。

以職能治療的觀點來說,影響整個治療方向最深遠的,就是病人本身的動機、對於生命的熱情、和對理想生活的渴望,當病人對於自我的意識和自主能力逐漸下降,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Find ways for them to enjoy life, stay active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AOTA). 幫助他們找到繼續享受人生、保持活力的方式(美國職能治療學會)。

學者Kitwood (1997)和Tatzer (2019)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提出了失智症患者的五項基本需求:被包容(inclusion)、維持關係(attachment)、感到安適(comfort)、維持自我(identity)、和保有職能(occupation)。在失智照護中,如果可以達到這些基本的需求,患者才有機會能夠維持自我的人格(personhood)。

Tatzer 學這在2019年的研究指出,在長照機構中,如果可以重視每個患者的獨特性,滿足他們所需要的幾需求,為每個個體量身打造符合各自職能的支持環境,「職能」對於失智症患者的心理社會功能—尤其是挑戰、干擾行為—是有所幫助的。

問題是,隨著失智症患者的孤能退化、自我逐漸流失,治療這究竟該如何找到對失智患者真正重要的職能呢?

什麼是自我,人們如何保有自我?

對於失智初期的患者而言,表達自己的需求、討論自己的職能,並不是太過困難的事情,「維持職能」有助於他們維持對於自己人生的掌控感,感受人生一切如常、生活依舊具有意義。但對於疾病發展至中後期的失智症患者,尋找生活中「有意義的活動」就變得相當困難。

職能,能夠讓人們感受到個人(self)、他人(others)、和環境(environment)的連結,並讓人從中感受到意義。對中重度失智障患者來說,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外,社交、人際互動也時常需要大量的協助,因此,他們會相當依賴他人來維持自己重要的職能和職能角色,也需要相當大的努力才能保有自我意識。

社會心理學者Sabat (2001)認為,自我有三種不同的層面。第一種,是一個人的自我認同,也就是人們如何形容「我自己(I)」;第二種,是他們所認為他人(社會)對於自己的定義,例如「大家都知道我是一名廚師」;第三種自我,包含了更複雜的社會角色,像是「朋友、伴侶、家屬、同事」。第三種自我,是失智症患者最容易失去的自我,當他們逐漸失去與他人的連結,對於自我的意識也會漸漸模糊。從這個理論中我們可以理解到,自我,並不是一個人最穩定的核心,而是一個流動的、社會性的結構

對一般人來說,面對換工作、轉學、搬家…這些外在環境的轉換,都需要一段適應與調適的時間,因此我們可以想像,離開熟悉的家人,從自己的家中搬進長照機構,除了環境上的不同,還要重新適應機構的文化、作息,對於失智症患者來說是多大的焦慮與壓力,而且還要面對自已持續失控的身體狀況… 究竟,在這樣的物理和社會環境的劇變之下,治療者該如何協助失智症患者重新建立自己的角色(role)和自我認同(identity),維持自我和職能呢?

觀察(Observations)

由於失智症會影響到患者的溝通及表達能力,治療者較難透過正式的訪談評估來得到患者對於職能的主觀想法,透過生活中仔細的觀察,是一個更適當的評估方式。在生活中,患者們參與各種活動時,或多或少會展露出一些他們與過去重要事件連結的線索,細瑣的職能片段都可能包含重要的訊息。

“Repeated stories means something.” (Tatzer, 2019). 反覆提及的故事一定存在某些意義。

比方說,患者不斷反覆重提的舊日往事,很可能就是對他具有重要意義的人生事件當患者反覆敘述同一件事情時,我們不該僅僅將之視為失智症的症狀而忽略它。

小至「吃完早餐一定要到公園散步」這類的生活習慣,都可能對於個人有著重要的意義,也許對於他維持自我、掌控生活,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訪談和非正式的日常對話(Interview and Informal Talks)

單純藉由訪談個案來獲得口述資料並不容易,建議可以訪談家人、機構工作人員、主要照顧者,來獲得患者生活樣貌的大略印象。

“Shared stories show important elements and part of their current social identity.” (Tatzer, 2019). 與身邊的人共享的經驗和故事,可能顯示出失智症患者目前的社交狀態,或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我們也可以藉由與患者日常的對話、觀察他們的習慣與喜好,透過敘事性(Narrative)的方式蒐集混亂、片斷的各種資訊,試著逐漸拼湊解讀患者的職能。(延伸閱讀_敘事研究—用故事來研究人

重要他人協助翻譯和組織資訊(Scaffolding)

要中重度失智症患者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是有相當的難度的,但是他們其實可以透過一些手勢、聲音,來彌補溝通上的問題。熟悉且親近的家人朋友,可以協助「翻譯」這些非語言的訊號,幫助患者組織、建構想法(Scaffolding),說出他們想說的故事。

反覆組織、拼湊故事的過程 (Tatzer, 2019)

縱使認知和生理能力受到疾病的限制,但在Tatzer 2019年的研究中,失智症患者依舊會利用故事、重要的物品、每日的職能,努力的去建構並維持自我認同。認知功能逐漸退化的失智症患者,他們所表達出的自我,很容易因為疾病的影響而出現斷層,使用敘事性的方式的搜集資料及介入,有助於了解一個人生活中的困難,並汲取故事中的意義、創造連續性。

Dementia is no reason to lose one’s identity (Tatzer, 2019). 失智並不該讓人失去自我。

敘事性行動介入(Narrative-In-Action Approach)

敘事性行動介入,是相當符合職能科學觀點的失智症介入模式,它能夠更深入的去探索失智症患者的主觀感受、重要職能,以及人生經驗和故事,也能夠幫助治療者更了解患者如何在疾病影響下,建構屬於自己的意義

如同許多職能治療理論所抱持的觀點,敘事性行動介入的重點,不在疾病所造成的失能,而是患者仍保有的能力;並不需要去解讀失智症患者的怪異行為和症狀,而是汲取他們釋出的訊息中的象徵性意義(symbolic meaning),並拼湊出最接近患者主觀經驗的故事

與失智症患者工作時,治療者透過觀察,獲取患者藉由敘事性的過程釋出一些重要的職能訊息,並透過患者自主參與的有意義的活動,來理解他們所建構的自我認同。

References:

Verena C. Tatzer (2019). Narratives-in-action of people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dementia in long-term care: Understanding the link between occupation and identit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Science, Vol. 26, No. 2, 245–25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AOTA). Dementia and the Role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ota.org/About-Occupational-Therapy/Professionals/PA/Facts/Dementia.aspx

--

--

OT Yen
OT Yen

Written by OT Yen

所謂職能,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職能,具體而微地存在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刻,去察覺、去體驗,然後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Instagram: yenyen_ot (link: https://instagram.com/yenyen_ot)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