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承認的國家,和沒有歸屬的人們。

OT Yen
6 min readMay 28, 2020

對於理想人生的渴望、追尋有意義的人生,是人類的本能。從職能科學的角度來說,有意義的人生,便是透過做自己想做的事(doing)、感受自己真實的存在(being),活成自己最想成為的樣子(becoming)。(延伸閱讀_Doing, Being, Becoming.

提出Doing, being, becoming (Wilcock, 1999)概念的學者,後來又在這個基礎之上,加上了「歸屬(belonging)」的概念:

Doing, being, becoming, and belonging are the means to both survival needs and health and well-being (Wilcock, 2006). 做想做的事,真實的存在,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樣子,找到自己的歸屬,是人類生存及安適的媒介。

在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中,人類的社會需求,包含了被他人接受、以及感覺到歸屬;人,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來理解自己的存在與價值,進而感受到滿足,因此感受到歸屬,能讓人類的行爲產生「意義」,讓活動成為職能

歸屬感其實就是一種身份的認同(identity),一群人對共同的價值感產生共鳴、對於一個身份產生情感的連結,這種彼此認同的感覺,就是一種歸屬。讓人感到歸屬的群體可大可小,學校、世代、種族、性別,不論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團體界線,通常我們都可以找到一個安放自己角色的位置。但我們今天要談的,是一個相當大規模,而且有點敏感、有時候有點模糊的群體認同 — 國家的認同(national identity)

人類的文化相當複雜,在一個國家地區中,人們可能會具有不同的身份認同。一篇2020年的文章中提到,國家認同的概念,有兩種不同的極端,一種是民族認同(ethnic identity)另一種是公民(civic identity)。民族認同(ethnic identity)是對於民族、血脈(blood)所產生的認同感,中國「漢民族」的認同就是屬於這一類;公民認同(civic identity)則是偏向於人民對於共同價值所產生的認同感,美國、加拿大的國家認同比較偏向這一端 (Mathews, 2020)。

雖然「國家」聽起來是一個很明確的概念,但對某些人來說,理解自己對於「國家」的認同感,是有困難的。在Mathews(2020)的這篇文章中就提到,在香港人的歷史中,他們對於「歸屬於一個國家(belong to a nation)」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

A “stateless nation” is a political community that lacks a state of its own but consciously self-identities itself “as distinct people with enough cohesion to seek some sort of greater self-government.” (Fong, 2019)不被承認的國家,是指一個有自我意識的、缺乏國家定位的政治群體,當中的人們具備足夠的凝聚力,去尋求某種形式的自治。

另一篇2019年的文章中點出,對於偏向支持公民認同(civic identity)的人來說,「國家」的概念,並不一定需要有共同民族血脈為基礎。我們從最近香港的社會運動就可以看出,許多年輕一輩的香港人無法接受「中國人」這樣的民族認同(ethnic identity),並且逐漸發展出一個新的、偏向公民認同(civic identity)的「國家」認同:香港人(HongKonger)。

對於香港人來說,「香港人(HongKonger)」的認同所代表的,並不只是一個國家的界線、民族的定義,而是他們對於自由民主更崇高的共同價值。

國家認同與職能正義

人們有自由和權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產生自我認同及歸屬,進而獲得人生的意義,這就是職能的正義(occupational justice)。

在街上抗爭的香港人們,當他們主觀的國家認同,因為外在的社會環境、歷史、文化、政治因素被否定,長期感到被孤立、缺乏自我認同及歸屬,這便是族群(population)階層的職能系統,由於職能的剝奪(occupational deprivation)而產生了職能的疏離(occupational alienation),是一種職能的不正義(occupational injustice)。(延伸閱讀_職能正義超越個體的職能定義。)

目前香港人們所面臨的,當然不只是職能不正義的問題,背後涉及的是更複雜的國際政治、經濟、法律和人權的議題。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在5月28日通過,授權人大常委,將嚴重影響人權的《香港國安法》,加入《香港基本法》第18條的附件三。香港國安法,將會影響到人民因為擔心被扣上「分裂國家、顛覆國政權」的罪名,而被限制的言論、集會、思想等等的自由。

社會正義、人權、和職能正義,是彼此緊密相關的,職能的不正義、人權的打壓,無疑地會長期、嚴重影響到人們各個層面的健康。Wilcock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職能治療重視的,並不只是「回復健康」,而是更近一步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的「健康促進」。要做到在疾病發生前的初級預防,就必須要了解社會中各種可能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

目前香港的情勢我們雖然無能為力,但只要你在乎人權,關心所有為職能而存在的個體,你就應該要試著了解及思考整個香港經驗背後的意義。所有人都應該要能夠自由地活著。

References:

Ann A. Wilcock (2007). Occupation and Health: Are They One and the Sam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Science, 14:1, 3–8.

Ann A. Wilcock (2006). Occupational-Focused Approach to the Promotion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An Occupational Perspective of Health, 2nd edition (312–321). Thorofare, NJ: Slack Inc; 2006.

Gordon Mathews (2020). The Hong Kong protests i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National identity and what it means.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0(0),1–6.

Brian C.H. Fong (2019). Stateless Nation Within a Nationless State: The Political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Hongkongers, 1949–2019. Nationa and Nationalism, 2019, 1–18.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OT Yen
OT Yen

Written by OT Yen

所謂職能,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職能,具體而微地存在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刻,去察覺、去體驗,然後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Instagram: yenyen_ot (link: https://instagram.com/yenyen_ot)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